湘江副刊·悦读丨是生活中的人情味,也是人间的烟火气 ——读《祁东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吴海燕日期:2024-08-02浏览:

祁东菜是湘菜的一个分支,食材新鲜,本味浓郁,是祁东菜的特点。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祁东传统饮食文化》一书作者周新潮先生既是美食的爱好者、研究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因此本书带给我们的既是一次舌尖的旅行,也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洗礼。

以原创图文架骨。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不光展现了100道传统菜品的图片,还有各种餐具、炊具、容器、量具和加工工具的图片,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图片并非来自网络,也非借鉴于其他书籍,而是作者一张张实拍的。菜品图是做一道菜就拍一张,各种器具的图片则是走访乡邻搜集拍摄而来。文字部分也鲜有参考借鉴,几乎都是作者根据数十年的生活经验以及家乡口耳相传的习俗做法整理成文。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全原创的图片与文字,为本书构建了坚实的骨架。从加工储存、烹饪基础,到传统菜品、传统主副食,再到文化习俗,介绍详尽、生动,内容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中,对于100道传统菜品,不光一一配图,每道菜品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都介绍得尤为详细,这使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工具书的作用。

以传统元素铸肌。作为一本关于饮食文化的读物,其传统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老”字上面。其一是老物件。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比如风车、推子、吊筛、石碓、抟箱、石磨等谷物加工工具;比如鼎锅、山锅、荷叶锅、油盐罐、口水夹、火叉、吹火筒等炊具灶具;比如米撮箕、胡椒雷子、斋合模、捉鱼篓、炊架脚、瓜箪等日常用具。读来,我们仿佛身临一处博物馆,又仿佛正在进行一场与过去那个时代的对话,眼前浮现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简朴又纯粹。

其二是老手艺。传统老手艺在这个机械化操作、流水线生产的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而实际上它们作为饮食文化的根基之一,是现代工艺无法完全取代的。比如蒸笼杀青法、烘烤脱水法等,展现了高超的加工技术;腌制保鲜法、窖藏保鲜法、筑窝保温法等,展现了高超的储藏技术;米酒熬制、红薯糖和饴糖等的熬制,更是将老一辈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是老习俗。传统礼仪习俗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相当一部分的礼仪习俗因缺乏记载而逐渐被淡化遗忘。本书对祁东地区的年节习俗、摆酒习俗、家宴习俗、饭桌礼仪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将一些民间口耳相传的习俗知识搬到了书本上,比如介绍请帖时,分红喜事请帖和白喜事请帖,两者不光在用纸和用墨上有所区别,还在内容格式上有很大区别;比如酒席的位次,针对独桌席、南北席、东西席、品字形席,都有各自不同的排法。这些老习俗无一不是对读者知识空白区的填充。

以本土方言活血。本书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祁东的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贯穿了全书,给整本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关于“吃豪老吉”的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吃狗脸饭”“吃猫食”“花桌酒”“猴子卖崽不过夜”“三打三吹”“两个碗打跟斗”等有趣的方言,形象准确,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方言的传承是地方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本书将祁东方言巧妙地融入了知识解读中,使其可读性更强。亲切的方言让广大的羁旅游子,仿佛回到了家乡,正置身热闹的酒席间,又仿佛正守在灶台旁,等着妈妈将蒸米麸肉、青椒焖草鱼、荷折皮煮泥鳅、油焖烟笋等美味端出锅。它是一缕乡愁,也是一丝慰藉;是生活中的人情味,也是人间的烟火气。


来源:新湖南专栏  标题:湘江副刊·悦读丨是生活中的人情味,也是人间的烟火气 ——读《祁东传统饮食文化》  责编:黄煌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